94萬億美元的基建大機遇
世界各地人口持續增長,農村變城市、城市變超級大都會,基建項目成為各地政府的當任之急。世界銀行估計,到了2040年,全球需要的基建投資總額將高達94萬億美元,才能跟得上經濟和人口變化的步伐1。
當中,快速發展的亞洲,將佔投資總數的一半以上,而面臨最大基建資金缺口的國家──即所需資金與目前流入資金之差距,卻是全球經濟一哥美國。此時投資者可以出手幫助解決這些不足,同時又實現投資目標,可謂一舉兩得。
可以說,我們正身處基建投資的黃金時代,若能夠參與其中,不單有助分散投資,更能創造額外的投資機遇,尤其是當主流資產類別難有作為的時候。
由於基建投資是一種相對複雜、流動性也偏低的資產類別,因此往往能提供比主流資產(如主權債券)更具吸引力的潛在回報。基建投資也與環境、社會和治理(ESG)的方針一致,大部分新興建的基建項目都屬於綠色項目,獲得投資者的稱許,例如中國在2017年在全球潔淨能源技術的建設和融資方面,便投入了超過440億美元的資金。
不同國家所提供的基建機遇都不一樣,在美國的地方電力部門,以風能和太陽能為優先考慮項目,這些項目既能提供穩定的股息收益及現金流,又有潛在的資產增值,為投資者提供了相當不俗的機遇。
與此同時,在歐洲,不少銀行於金融海嘯之後傾向只做短期貸款,企業在融資方面遇到挑戰,此時,投資者便可以擔當中期借貸方的角色,為運輸、通訊和醫療保健等行業提供融資。
另一個前景吸引、卻備受忽視的案例則是拉丁美洲的基建計劃。墨西哥、智利和烏拉圭等國家,擁有正面的基建融資往績和穩固的信貸條件,而投資潛在回報則遠較美國項目吸引。
基建投資策略的融資安排錯綜複雜,投資者有不同的方式參與項目,由私募股權到不同級別的債務融資也有,可以滿足各種風險調整後回報的需求,並在投資組合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但在探索這些基建的投資機會時,投資者或會發覺,基建設施項目的資本要求相當龐大,需通過協作或資產池才能成事。此外,由於基建設施項目是以大眾福祉為本,通常也有政府的參與,會受到公眾監督,因此,投資者必須對當地的監管環境有深入了解。
要掌握基建投資的真正價值,最便捷的方法是透過一個具有跨國資源的專屬基建團隊,來確保這些基建項目符合監管標準,並以適合投資者的方式來建立投資方案。由於部分基建項目歷年長達數年甚至十年,當中或會有所變化,因此在過程中需要有積極的管理。擁有豐富經驗的投資團隊,可以助你的財富增值,同時又為社會提供完善基建發展,達至雙贏。
1World Bank; ‘Forecasting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needs for 50 countries, 7 sectors through 2040’; 10 August 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