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tor_investing_article_banner
善用因素投資 創造更佳收益

要在低息環境爭取回報,投資者無所不用其極,近年便興起了因素投資策略。全球目前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金,正以因素為本的方式進行投資1

雖然如此,因素投資其實並非甚麼新事物。集中在股票單一因素模型,和基準指數或整體市場敏感度的研究,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問世。最近,一項對於挪威政府養老基金表現的研究,便讓投資者開始明白到大部分超額回報,主要歸因於幾種因素,例如價值、近期表現好壞(動能)和規模。

因素投資產品其門如市

而選取這些因素其實並不困難,因為能夠提供風險調整後回報的可靠因素,其實為數不多。例如美國的價值型股票,這些價值被低估的公司,從1980到2017年的年度回報達14.9%,足足跑贏大市2.9個百分點2。隨著愈來愈多的投資經理對這種方法寄予厚望,以因素投資為本的產品開始其門如市,單是2017年,便有近400隻單一和多元因素ETF發行3

隨著因素投資大行其道,外界開始更加關注這種方法,例如低波幅等單一因素策略氾濫,或無法確保組合未來表現。然而,這些觀點似乎過慮。畢竟投資者敢於承受較高風險,就是為了追求較高的潛在回報,隨着風險溢價消失,投資者自不然會重回表現穩定的股票懷抱。

與此同時,投資者亦應注視因素投資的長期表現,不應將因素投資視為可跑贏大市的長勝將軍。有些時候,個別因素會滯後於大市而影響表現。最近便有一項研究觀察4項因素在1980至2014年間的表現,發現並無任何單一因素為本的投資組合,可長期締造佳績,主要原因是與不同因素相關的風險溢價,會隨著時間改變有關。以規模因素為例,這個投資策略的基礎是假設小型股相對大市可提供風險溢價4。我們對美國小型股(1926至2016年)的長期表現作出研究,發現它們能夠提供無與倫比的回報,年化超額回報率達到1.94%,不過在1983至1999年間卻陷入低潮,在這十多年間的回報率跑輸基準指數71%之多。

避免使用單一因素策略

另外,市場上亦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,因素為本策略的投資表現,並不一定能夠複製過來,主要由於投資表現取決於不同的因素選擇。這種策略同時受到持股的投資風格重疊所影響,導致組合欠缺多元性而令宏觀風險上升,從而窒礙投資組合表現。

從研究數據可見,長期表現欠佳,凸顯了利用單一因素投資策略,確實存在一定危險性,所以個別投資者試圖適時捕捉市場起落,轉換不同因素,但是這種策略的往績欠缺一致性。相比之下,兼備不同因素策略的產品,可能是另一出路,不過這種策略亦非靈丹妙藥,因為個別股票同時存在不同的投資因素,同樣會加深組合的重疊程度,增加回報偏低的風險。

環球經濟持續增長同時,投資市場卻同時面對中美貿易爭端,以及地緣政局升溫等不明朗因素,在這種情況下,主動管理變得更加重要。如果要善創造收益,投資者需要一個主動而全面的投資組合,同時避免利用單一因素策略,或投資於含有不知名因素的組合,以降低風險。最有效的策略,莫過於從公司層面,將能提升潛在表現的因素融入投資組合當中。投資經理不僅會因應市場變化,靈活調整因素配置來揀股,營造出一個分散組合來爭取更佳的投資表現。

1 The Economist; “Factor investing gains popularity”; 1 February 2018.

2,3 Barron’s; “Factor investing customized for you”; 6 April 2018.

4 “Factor Allocation and Asset Allocation”; Gregg S. Fisher and Michael McDonald; October 2017.

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
factor_inversting_blog-1_mini_factor-invexting_600x360pxf.jpg
因素投資大行其道
繼續閱讀
factor_inversting_blog-2_mini_factor-invexting_600x360pxf.jpg
靈活利用因素投資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