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經濟近年穩步復甦,而美國、歐盟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,正在研究削減刺激措施,意味超寬鬆貨幣政策即將進入尾聲,在息口上揚和通脹升溫的前景下,債市格局正面臨劇變。
投資者此刻難免會擔心債券的波動性會因此加劇,並且會削弱其實際回報。大家此刻需要緊記,傳統的定息資產,如美國國債的走勢將迎來轉變。因此,在投資策略上更要因時制宜,一個更加全面的債券投資策略,較符合目前的經濟趨勢。
從過往的表現可見,沒有單一的資產能夠成為長勝將軍,債市當然不會例外,以高收益債為例,新興市場債券的表現在2014年跑輸其他市場;美國和歐洲在往後兩年相繼成為落後的地區,可謂風水輪流轉。
雖然花無百日紅,投資者亦不用灰心,因為只要善用各種市場、行業和貨幣,便有機會為投資組合創造更佳成績。歐洲和新興市場的高收益債市,近年便急起直追,已經不再讓美國專美。
在地球另一端的亞洲,區內新興經濟體的根基變得強大。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各國政府痛定思痛,不斷推行結構性經濟改革,大大強化國內資本質素,改善經常賬盈餘,外匯儲備亦變得深厚,區內市場正茁壯成長,十大經濟體已抹去之前的傷痛,被標普評為投資級別。亞洲企業債市場更是亮點,發行量屢創新高,為投資者提供豐富的選擇。與此同時,亞洲目前的經濟實力雄厚,企業違約率相對其他地區溫和,情況相信並非曇花一現。